- 欢迎访问起航教学!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示例一
12-14 18:41:36 分类:高二历史教案 浏览次数: 825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77年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而且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通过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观念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是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国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的前后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一内容,既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重点。这个决议,是对建国32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等重要领导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方法。
2.难点分析;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难点。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难点。它是在总结建国二十八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史实逐条进行分析、讨论。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板书第八章与第一节课题)。
一、在徘徊中前进
1.“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
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哪位同学能根据教材的叙述,分析概括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科研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并概括)
师:“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这是邓小平对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工作总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徘徊局面,主要是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由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决同“左”的思想进行斗争。使徘徊中的中国人民又看清了前进的方向。
2.邓小平的复出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春天
师:在“文革”期间,有知识成了罪过。当时流行的权威观点是“知识越多越愚蠢”、“越反动”。这样,许多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受到打击和迫害,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畸形发展。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由于他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使沉寂了十年之久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春天。(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及插图,理解体会整顿的意义。并强调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重要性)
师:1978年3月18日,是广大知识分子扬眉吐气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使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比的振奋。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的强音,广大的知识分子如鱼得水,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贡献。请同学们看,邓小平是如何整顿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引导学生归纳)
生:(阅读教材,了解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
师:“文革”的十年动乱,给中国破坏最大的是对经济的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开始全力整顿经济,从而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了解“文革”给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及党和政府的整顿措施)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毛泽东是伟大的,他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结晶。但是,毛泽东所做出的决策是否都正确呢?请同学们看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场大讨论。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现这场讨论的背景、目的、结果及意义。重点强调讨论的结果及意义)
生:(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这场讨论是怎样展开的)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这场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师: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对人们的禁锢,也结束了数千年来“礼”的束缚。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请同学看邓小平是怎样评价这场讨论的。(出示下列投影资料,让学生阅读理解)“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良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议,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示例一由www.qihang56.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qihang56.com
www.qihang56.com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
生:(与教师共同看录像)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其伟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认识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一些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126页节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材料,加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认识和理解)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史实、参照教材中的评论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有人称它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同学们下去完成一个小论文,题目: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八年级政治理解与宽容教案
- ·下一篇:九年级历史《统一国家的建立》复习课教案
评论排行
高二历史教案 热门排行
-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教学设计示例一
- · 历史教案-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 · 中国边疆新危机和中法战争 - 高中一年
- ·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教案(二)
- · 洋务运动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 · “到敌人后方去” 教学设计示例
- · 国防建设、民族工作和外交工作的成就
- · 中英鸦片战争 教案(一)
- · 第一册第1单元 小结
- · 北伐战争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设计示例二
- ·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教学设计
- · 第一课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 高二历史上学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
- · 新思想的萌发 - 高中一年级历史教案
- · 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 教案(二)
- · 亚洲革命风暴
- ·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 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
- ·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 16至18世纪的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