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瑞第一_文言文大全
02-17 17:19:33 分类:文言文阅读 浏览次数: 531次天瑞第一
子列子居郑圃②,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③。国不足④,将嫁于卫⑤。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⑥,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⑦?”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⑧?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⑨。吾侧闻之,试以告女⑩。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四时尔。不生者疑独(12),不化者往复(13)。往复,其际不可终(14);疑独,其道不可穷。《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是谓玄牝(16)。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注释】
①天瑞——瑞,吉祥,这里指吉祥的征兆。天人感应论认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会出现祥瑞感应。本篇认为所谓祥符瑞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不生不化的本体所产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②子列子——列子,名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庄于》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为神仙,唐玄宗封他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子列子,后一个“子”表示有德之人,前一个“子”表示是作者或说话人的老师。《陔余丛考·夫子》:“有以子为师之专称者,《公羊传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曰:加子于姓上,名其为师也。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梁溪漫志》云:《列子》书,亦其门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为师也。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郑圃——郑国的圃田。杨伯峻:“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
③众庶——指一般百姓。
④国不足——张湛注:“年饥。”
⑤嫁——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卢重玄解:“嫁者,往也。”⑥敢有所谒——敢,自言冒昧之词,犹胆敢。谒,请问,请求说明问题。
⑦壶丘子林——张湛注:“列子之师。”殷敬顺、陈景元释文:“司马彪注《南华真经》云:名种,郑人也。”
⑧壶子何言哉——何言,犹言何,说了些什么。
⑨语——告诉。本作“诏”。伯昏瞀人,又作伯昏无人,张湛注:“伯昏,列子之友,同学于壶子。”瞀,音 móu(谋)。
⑩女——同“汝”,你。
(11)尔——指示代词,如此。阴阳尔,四时尔,指阴阳如此,四时也如此。
(12)疑独——疑,许维遹:“疑读为拟,僭也,比也。即比拟之意。独,独一无二。
(13)往复——循环。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处只出现一次“往复”,按王重民说,应据吉府本憎补“往复”二字。
(14)际——交界之处。终,终点。
(15)谷神——谷,即山谷之谷,指虚空。任继愈《老子新译》:“谷神,也就是老子的道。”张湛注:“至虚无物,故谓谷神。”
(16)玄牝——牝,音 pn(聘)。任继愈:“‘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玄,幽远,微妙。
(17)勤——许维遹:“勤当训尽。”任继愈:“勤即尽。”
(18)谓——俞樾:“谓,当作为,古书‘谓’‘为’通用,说详王氏引之《经传释词》。”
【译文】
列子住在郑国圃田,四十年没有知道他的人。郑国的国君公卿大夫看待他,就像看待一般老百姓一样。郑国发生了饥荒,列于准备离开家到卫国去。他的学生说:“老师这次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学生想请教一些问题,老师用什么来教导我们呢?老师没有听到过壶丘子林的教导吗?”列子笑着说:“壶丘先生说了什么呢?即使如此,他老先生曾经告诉过伯昏瞀人。我从旁边听到了,姑且告诉你们。他的话说: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产生其它事物,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没有生死的事物能够产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没有变化的事物能使有变化的事物发生变化。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不变化,所以这些事物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生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阴阳是这样,四时也是这样。没有生死的事物无与伦比,没有变化的事物循环往复。循环往复的事物,它的边界永远找不到;无与伦比的事物,它的道理不可以穷究。《黄帝书》说:‘虚空之神不会死亡,它就是幽深微妙的****。****的大门,就叫做天地的本根。它绵延不断,好像存在着,用它不尽。’所以产生万物的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自己没有变化。
它自己产生,自己变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产生智慧,自己产生力量;自己消减衰落,自己生长旺盛。说有使它产生、变化、形成、着色、产生智慧、产生力量、消减衰落、生长旺盛的事物,那是错误的。”
【原文】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①。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②,故日易也③。易无形埒④,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⑤,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⑥;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注释】
①浑沦——又作“浑沌”、“混沌”,古人想象中的天地开辟前的状态,即气、形、质都未分离出来的混然一片的状态。
②循——王重民《列子校释》:“循当读如揗”“揗,正字;循,假字。”《说文》:“揗,摩也。”
③易——简易。张湛注:“《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希。’而此曰易,易亦希简之别称也。”
④形埒——形状。埒,音 liè(劣)。《淮南子 本经训》:“合气化物,以成埒类。”高诱注:“埒,形也。”
⑤究——穷尽,终极。张湛注:“究,穷也。”
⑥冲和——中和。陶鸿庆《读列子札记》云:“冲读为中。《文子·九守篇》:‘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其冲即正,其盈即覆。’冲即中也。又《精诚筒》‘执冲含和’,《淮南子·泰族训》冲作中,皆冲、中通用之证。”
【译文】
列子说:“过去圣人凭借阴阳二气来统御天地万物。有形的事物是从无形的事物产生出来的,那么有形的天地万物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所以说:天地万物的产生过程有大易阶段,有太初阶段,有太始阶段,有太素阶段。所谓太易,是指没有出现元气时的状态;所谓太初,是指元气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大始,是指形状开始出现时的状态;所谓太素,是指质量开始出现时的状态。元气、形状、质量具备但却没有分离开来,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说的是万物浑然一片而没有分离开来的状态。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简易。易没有形状,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反过来又变化而成为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之气上浮成为天,浊重之气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华,万物由此变化而生。”
【原文】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①,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②,物有所通。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③。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④;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⑤,能生能死,能暑能凉,能浮能沈⑥,能宫能商⑦,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羶能香。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相关热词搜索:
评论排行
文言文阅读 热门排行
- · 泰伯篇第八 _文言文大全
- · 告子章句下 _文言文大全
- · 第四章_文言文大全
- · 谋攻第三_文言文大全
- · 吉验篇第九_文言文大全
- ·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_文言文大全
- · 举贤第十_文言文大全
- · 鬼谷子 揣篇第七_文言文大全
- · 凡例_文言文大全
- · 煮箦_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阅读更新
- · 腾猿_文言文大全
- · 蒙鸠 _文言文大全
- · 敧器_文言文大全
- · 夸父 _文言文大全
- · 虞氏_文言文大全
- · 煮箦_文言文大全
- · 加盐_文言文大全
- · 梓庆削木为鐻_文言文大全
- · 宋元君与神龟_文言文大全
- · 郑师文学鼓琴_文言文大全
- · 齐桓公好服紫_文言文大全
- · 齐桓公设庭燎_文言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