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05-04 12:29:48 分类:工作体会 浏览次数: 745次
标签:工作作风心得体会,工作会议心得体会,http://www.qihang56.com
如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当前农民增收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最难的问题。各级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提出过不少农民增收的途径,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等。笔者在此结合在抓东江移民增收的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如何提高传统农民增收渠道效益、开拓新型增收渠道、建立增收的治本渠道作几点探讨。
东江水库淹没涉13个乡镇、81个村、541个移民小组,核定移民61032人(不含坝区)。淹没耕地57169亩、林地119712亩。自移民工作开展之日起,东江移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一条开发性移民之路,移民的生产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大幅改善。从1996年到20xx年的十年间,东江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547元增长到3882元,特别是从20xx年到20xx年在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20xx年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5.3%,现在大部分东江移民实现了持续增收。
一、农民增收面临重重困难
东江移民存在的实际困难在中国农村有其代表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通过对制约东江移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可以透视中国农民在增加收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1、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农民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东江移民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东江移民安置负荷为全国同期同类水电站中最大的,主要淹没指标高出同期同类电站平均值3.64-6.1倍,人均安置费是同期同类水电站移民的最少的。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0.17亩、果园0.6亩、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由于东江湖环境保护的需要,山林都划为了公益林,每亩公益林补助只有3元钱。)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2、农村的交通很不方便。交通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产品和农资买卖困难,在中国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东江库区每个移民每年要比库外群众多支出交通费267元,仅此一项库区移民每年要多付出916.8万元。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高扬程抽水费用极高。库区的农资、建材、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要高出库外20-30%。外迁移民大多被安置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比后靠移民更为恶劣。
3、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东江库区20xx年以前修建的码头、公路、桥涵、入湖便道、水渠、提灌站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中南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以海拔275米为最低水位而修建的,由于水位的下降,这些设施必须延伸到海拔250米高程。特别是农村抗灾体系的缺失,致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如东江库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东江库区自水库关闸蓄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滑坡塌岸500多处、每年发生诱发性地震200多次。水库蓄水后,冰雹、暴雨线南移至库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1989-20xx年东江库区相继发生较大的冰雹、山洪、暴雨灾害,20xx、20xx年又遭受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4、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农民从事的第一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农业的精深加工落后,产品的附加值小,农民在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处于最不利地位,使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目前,东江移民产业都还处于低级的原料提供阶段,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扩大产业的精深加工能力。
5、农民人口素质不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制约其增加收入的关键因素。东江移民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56463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47%,移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市移民人口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移民占2.64%;高中学历占9.68%;初中学历占54.8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2.88%,移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种植业的占34.48%、养殖业占8.16%,第二产业占15.78%、第三产业占6.30%,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大力提升传统增收渠道的效益
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传统的渠道。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方法的应用空间日益狭小,为此,必须进行“精耕细作”以求提高它们的效益。
1.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农民获得生产投资的能力很差,筹措资金的难度大,因此农民的再投入意识不强,很容易走进“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增收乏力”的恶性循环。东江移民每年人均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为200.38元,但每人每年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比国家最低扶持标准要少49.62元,只达到最高标准的1/2。在人多、资源稀缺、后期扶持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了后期扶持资金与自筹资金捆绑使用的制度,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移民群众,让移民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监督,充分调动了移民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每一笔扶持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据统计,10年后期扶持共投入扶持基金11448.63万元,共带动移民自主投入19404.47万元,后期扶持资金的综合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3.2。
2.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民无法解开的死结,不提高单位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是不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的。东江移民的人均资源极为有限,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1.7分、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靠耗费资源走粗放型发展之路根本行不通,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率,东江移民的资源产出率不断提高。通过高新科技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培育出了东江鱼、东江果、良种生猪、保护地蔬菜等精品产业,使移民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一亩水果产值可达到6000-12000元,一口网箱产值可达到5000-20000元,一亩蔬菜产值可达到6000-15000元。
3.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使用最普遍的农民增收方法,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小心从事,否则可能成为“坑农调整”。我们选择了发展水果、水产、水电、旅游、良种生猪、无公害蔬菜等七大主导产业及40多个主导产品构成的产业体系。一大批名特优新品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10年来,共引进新品种466个,推广新、优品种183个。特早熟蜜柑、优质早熟东江梨、无公害蔬菜保护地蔬、良种瘦肉型猪、美国斑点叉尾鮰、优质锥栗等主导产品产生了良好效益。我们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升级移民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增收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江鱼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立每年要使东江移民增收500万元。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培养了一批生产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生产技术、培育和推广了一系列的新产品,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由移民初期的24%提高的20xx年的63%。
三、积极开拓新型农民增收渠道
如果说传统的增收渠道重在节流的话,新型的增收渠道更关注的是开源问题。在巩固农民增收的传统渠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开拓新型的增收渠道,开源节流中开源更为重要。
1.增加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收入。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是指移民为移民社区提供的劳动力进行价值核算,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农民支付报酬,改变过去农民无偿为社区提供劳动力的局面,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实现。我们通过把移民无偿支出的义务工货币化,大力进行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和农村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移民增收。10年来,共兴修公路197.1公里、机耕道105.87公里、人行便道280.63公里、桥梁18座、车渡码头98座、人行码头57处12.98公里、引水渠335.62公里、排洪沟40公里、水塘337亩、蓄水池12397个、水井283个、提灌站136处、拦河坝71处。全市移民每年人均义务工货币收入为63.45元。
2.不断创造新的农业衍生产业,扩大就业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农产品的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和需求约束,移民需要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新型的服务岗位不断产生。在劳动力不变或者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就业岗位的增多,就可以较大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移民的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也就说农村衍生产业是移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长效增收途径。我们通过就业培训和创业扶助的办法来引导移民从事新型工作,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种苗供应商、产品经销商、科技推广员等新型岗位。10年来,共培训科技推广员623人,聘请科技推广员541人,扶持农资经销商157户,产品经销商484户,科技示范户1230户。
3.创立“造血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在本土的企业务工是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可以做到“农工兼收”。我们通过集中零散的移民扶持基金,将其投入到有稳定回报率的企业,达到后期扶持基金扩资增值的目的,创建永久型造血企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打下坚实基础。投资兴建了浙水电站和移民电网,工程总投资2.13亿元,贷款占65%。从1993年发电至今,已经基本还清贷款,每年创造利税2000多万元,每年提取后期扶持基金占用费约400万元用于移民的后期扶持。我们投资控股了东江鱼集团公司,并将它建设成为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运营直接提高了移民水产产品的价格,每年可为移民增收400万元左右,大大促进了东江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20xx年共新增网箱2145口。
当前农民增收成了农业和农村工作最难的问题。各级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提出过不少农民增收的途径,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展城市经济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等。笔者在此结合在抓东江移民增收的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对如何提高传统农民增收渠道效益、开拓新型增收渠道、建立增收的治本渠道作几点探讨。
东江水库淹没涉13个乡镇、81个村、541个移民小组,核定移民61032人(不含坝区)。淹没耕地57169亩、林地119712亩。自移民工作开展之日起,东江移民克服重重困难,开创了一条开发性移民之路,移民的生产能力有了长足进步,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大幅改善。从1996年到20xx年的十年间,东江移民的人均纯收入由1547元增长到3882元,特别是从20xx年到20xx年在遇到百年一遇的大旱情况下仍然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20xx年的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了15.3%,现在大部分东江移民实现了持续增收。
一、农民增收面临重重困难
东江移民存在的实际困难在中国农村有其代表性,也有其特殊性,我们通过对制约东江移民增收因素的分析可以透视中国农民在增加收入中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1、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农民增收的资源底子薄。东江移民在这方面更为突出。东江移民安置负荷为全国同期同类水电站中最大的,主要淹没指标高出同期同类电站平均值3.64-6.1倍,人均安置费是同期同类水电站移民的最少的。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0.17亩、果园0.6亩、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由于东江湖环境保护的需要,山林都划为了公益林,每亩公益林补助只有3元钱。)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2、农村的交通很不方便。交通设施建设落后,造成农产品和农资买卖困难,在中国决不是个别现象。据调查东江库区每个移民每年要比库外群众多支出交通费267元,仅此一项库区移民每年要多付出916.8万元。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用水紧缺,高扬程抽水费用极高。库区的农资、建材、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要高出库外20-30%。外迁移民大多被安置在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比后靠移民更为恶劣。
3、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中国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东江库区20xx年以前修建的码头、公路、桥涵、入湖便道、水渠、提灌站等基础设施都是按照中南设计院的规划设计以海拔275米为最低水位而修建的,由于水位的下降,这些设施必须延伸到海拔250米高程。特别是农村抗灾体系的缺失,致使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如东江库区山高坡陡、岩石破碎,滑坡塌岸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东江库区自水库关闸蓄水以来,平均每年发生滑坡塌岸500多处、每年发生诱发性地震200多次。水库蓄水后,冰雹、暴雨线南移至库区,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1989-20xx年东江库区相继发生较大的冰雹、山洪、暴雨灾害,20xx、20xx年又遭受了罕见的特大干旱。
4、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差。农民从事的第一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农业的精深加工落后,产品的附加值小,农民在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处于最不利地位,使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极差。目前,东江移民产业都还处于低级的原料提供阶段,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差,需要进一步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扩大产业的精深加工能力。
5、农民人口素质不高。农民自身素质是制约其增加收入的关键因素。东江移民拥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56463人,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64.47%,移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市移民人口中,拥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移民占2.64%;高中学历占9.68%;初中学历占54.81%;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2.88%,移民总体文化素质不高。从事种植业的占34.48%、养殖业占8.16%,第二产业占15.78%、第三产业占6.30%,产业结构不合理。
二、大力提升传统增收渠道的效益
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传统的渠道。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方法的应用空间日益狭小,为此,必须进行“精耕细作”以求提高它们的效益。
1.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农民获得生产投资的能力很差,筹措资金的难度大,因此农民的再投入意识不强,很容易走进“资金紧张、投入不足、增收乏力”的恶性循环。东江移民每年人均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为200.38元,但每人每年获得的后期扶持资金比国家最低扶持标准要少49.62元,只达到最高标准的1/2。在人多、资源稀缺、后期扶持资金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建立了后期扶持资金与自筹资金捆绑使用的制度,将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移民群众,让移民自己管理、自己使用、自己监督,充分调动了移民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使每一笔扶持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据统计,10年后期扶持共投入扶持基金11448.63万元,共带动移民自主投入19404.47万元,后期扶持资金的综合投入产出比达到了1:13.2。
2.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人多地少是中国农民无法解开的死结,不提高单位农业生产资源的产出效益,是不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的。东江移民的人均资源极为有限,后靠移民人均只拥有耕地1.7分、林地8亩(坡度大、可开发地少),外迁移民人均拥有耕地不足1亩、山地2亩(质量差、开发难度大)。靠耗费资源走粗放型发展之路根本行不通,故从一开始就选择了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品质和美誉度、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占有率,东江移民的资源产出率不断提高。通过高新科技与传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培育出了东江鱼、东江果、良种生猪、保护地蔬菜等精品产业,使移民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一亩水果产值可达到6000-12000元,一口网箱产值可达到5000-20000元,一亩蔬菜产值可达到6000-15000元。
3.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使用最普遍的农民增收方法,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必须小心从事,否则可能成为“坑农调整”。我们选择了发展水果、水产、水电、旅游、良种生猪、无公害蔬菜等七大主导产业及40多个主导产品构成的产业体系。一大批名特优新品种在生产上迅速推广,10年来,共引进新品种466个,推广新、优品种183个。特早熟蜜柑、优质早熟东江梨、无公害蔬菜保护地蔬、良种瘦肉型猪、美国斑点叉尾鮰、优质锥栗等主导产品产生了良好效益。我们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升级移民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增收点。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东江鱼集团有限公司的建立每年要使东江移民增收500万元。通过引进、消化、创新,培养了一批生产科技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科技生产技术、培育和推广了一系列的新产品,产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由移民初期的24%提高的20xx年的63%。
三、积极开拓新型农民增收渠道
如果说传统的增收渠道重在节流的话,新型的增收渠道更关注的是开源问题。在巩固农民增收的传统渠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积极开拓新型的增收渠道,开源节流中开源更为重要。
1.增加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收入。农民义务工货币化是指移民为移民社区提供的劳动力进行价值核算,政府以货币形式向农民支付报酬,改变过去农民无偿为社区提供劳动力的局面,农民的劳动力价值得到了实现。我们通过把移民无偿支出的义务工货币化,大力进行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和农村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移民增收。10年来,共兴修公路197.1公里、机耕道105.87公里、人行便道280.63公里、桥梁18座、车渡码头98座、人行码头57处12.98公里、引水渠335.62公里、排洪沟40公里、水塘337亩、蓄水池12397个、水井283个、提灌站136处、拦河坝71处。全市移民每年人均义务工货币收入为63.45元。
2.不断创造新的农业衍生产业,扩大就业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和农产品的由供给约束转为市场和需求约束,移民需要各种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是新型的服务岗位不断产生。在劳动力不变或者减少的情况下,农村就业岗位的增多,就可以较大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增加移民的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也就说农村衍生产业是移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长效增收途径。我们通过就业培训和创业扶助的办法来引导移民从事新型工作,重点培养科技示范户、农资经营户、种苗供应商、产品经销商、科技推广员等新型岗位。10年来,共培训科技推广员623人,聘请科技推广员541人,扶持农资经销商157户,产品经销商484户,科技示范户1230户。
3.创立“造血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在本土的企业务工是农民增收的最佳选择,可以做到“农工兼收”。我们通过集中零散的移民扶持基金,将其投入到有稳定回报率的企业,达到后期扶持基金扩资增值的目的,创建永久型造血企业,为工业反哺农业打下坚实基础。投资兴建了浙水电站和移民电网,工程总投资2.13亿元,贷款占65%。从1993年发电至今,已经基本还清贷款,每年创造利税2000多万元,每年提取后期扶持基金占用费约400万元用于移民的后期扶持。我们投资控股了东江鱼集团公司,并将它建设成为了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运营直接提高了移民水产产品的价格,每年可为移民增收400万元左右,大大促进了东江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20xx年共新增网箱2145口。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
工作体会 热门排行
- · 生本教育体会与心得
- · 小学“面积”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 ·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要正确处理好“三个
- · 志愿者活动心得
- · 我是新七年级班主任了
- · 幼教工作感受与体会
- · 党支部书记心得
- · 公务员初任心得--执政为民,我们的工
- · 营林局人员工作心得
- · 团委书记个人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