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起航教学!
当前位置:起航教学资源网知识网文章阅读诗词大全柳宗元的作品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 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古诗,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赏析

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 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古诗,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赏析

03-26 23:32:35   分类:柳宗元的作品   浏览次数: 537
标签:柳宗元简介,柳宗元的诗,柳宗元的资料,http://www.qihang56.com 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 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古诗,法华寺石门精舍三十韵赏析,
我极力远眺,要搜寻奇异的景色,又穷尽源头,去考察清妙的声响。
今天我才透彻地领会到事理的奥妙,茅塞顿开,精神大不同于往常。
这样有益的观游假如不能继续,心中的浩气真不知道靠什么来蓄养。
走另一条道路,正是我的心愿,身外名利,并非我所依仗。
地位擢升显然要借助奖掖,低头沉思,才会有内心明朗。
琴声铿尔,拜服古人志趣高雅,始终如一,那才真的是我的友党。
潜隐山林,摆脱一切缰锁的羁绊,高踔远蹈,快离开这尘世肮脏。
胸怀壮志,到头来仍是徒劳,追踪英豪,又将从哪儿效仿?
我留连不舍,不觉日斜黄昏,圆睁双眼一再眷恋地贪看远方。
雁群在落日霞光下高飞,烟云如万顷波涛般荡漾。
异乡的风俗纷杂而集聚在永州,故乡的道路却是悠远而又漫长。
我正如木偶最害怕随水漂流,离散的旌旗已厌倦了随风飘扬。
古人常为违背自己的心愿而叹息,仕、隐难兼,今天身心一分为两。
用不着再期求自己的归宿,献身于寺刹中供奉着佛陀的遗像。
幽静的小路弯弯,宽不盈尺,空寂的禅房窄窄,只有方丈。
精妙的言辞真可传法后代,我拜服聆教,不觉已到天亮。 【赏析】   此诗当作于元和元年(806)春夏间。其依据有四:其一,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和元年夏,此诗未提及法华寺西亭,时间当稍早。其二,诗中有“愿言怀名淄,东峰旦夕仰”之句,应是慕名而初次探访口气。其三,诗中又有“尤悦草木长”之句,应为春夏间景象。其四,据王昶《金石萃编》卷105柳宗直等华严岩题名,柳子等出游华严岩为元和元年三月八日。因此,这首诗是柳宗元到永州之后最早的纪游诗之一。诗的篇幅又较长,内容丰富,已明显地表现出柳宗元纪游诗的独特风格和成就,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永贞元年(805)九月十三日,柳宗元被逐出京师,经蓝田、襄阳至江陵,乘船下长江,过洞庭,至汨罗,再至长沙,最后经衡阳至永州,到达永州时已是这一年年末。由于身同罪囚,环境荒僻,交际陌生,言语不通,居处无着,冬季寒冷,加之路途困顿,身心交瘁,当然很难一下子适应谪居生活,不能正常读书作文,更不会外出观游。到了第二年春,柳宗元才艰难地渡过了他的人生转折期,调整好了心态,决定“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寄许京兆孟容书》),于是,开始认真地读书著述,开始了外出观游以排遣苦闷,于是就有了后代宗仰的山水游记和山水诗歌。柳宗元的游踪是由近而远,先游的是居地附近的名胜和寺庙,如法华寺、西岩、东山,然后是渐远和不知名之处,如西山、钴姆潭、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黄溪、浯溪等,“环永之治百里,北至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黄溪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材者以百数”(《游黄溪记》),都留下了柳宗元的足迹。
  明代茅坤说:“柳宗元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唐宋八大家文钞》),这话说的极对。遭受迫害,使柳宗元心中充满了悲愤忧怨;抗争不屈的个性,使柳宗元显示出品德的孤傲清高;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使柳宗元见识精博独到;而山水的慰藉,使柳宗元心情闲适恬淡。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造成了柳宗元山水诗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谋篇布局、写景状物、思想感情几个方面。下面我们结合这首诗具体解说。
  这首诗,开头四句写出游的原因。被贬后,诗人心中幽郁,只得凭借登临高爽之地来开朗心情,于是他想去探访久已仰慕的名僧和高山寺。接下来十六句,写出游所见美景和心情愉悦。愉悦的原因,一是天气放晴,二是草木生机勃勃,三是爱弟相伴,四是纵情饱览秀色,这是最主要的。写景始终突出幽僻和高峻两点。幽僻既是写实,也暗含被贬蛮荒的悲凄感受。高峻则带有夸张,一方面为宽阔胸襟视野,超脱忧烦打下基础,一方面也象征着作者本人个性的孤傲清高。再接下来二十四句,是观景而生发的长篇感受和议论。诗人登高遥望,心绪自然宽阔高远,对世界的变幻和宏远有了深刻的感悟,对人生的价值有了坚定的信念,因而抛开了烦恼、名利,真正体会到观游山水对陶冶性情的意义。最后一十六句,写天晚留宿时的所见所感。先是由天晚当归而引发绵绵的思乡之愁和前途无望之叹,然后由所归而生皈依佛理之意,寻求解脱。可见,柳宗元的山水诗,始终以遭贬的悲愤沉郁为贯穿全诗的基调,始以出游的愉悦和赏心悦目的美景来冲淡暂忘它,但出游实由贬谪而不得已,美景中总带心境之幽寂,悲愤仍隐于暂乐之中,乐难尽欢。然后或发超脱之议,或抒郁垒之怨,或表孤傲之性,或生思乡之愁,写得纵横捭阖,跌荡起伏,但总是围绕着贬谪的悲愤而发。结尾总是自解自慰以求解脱,而其实无法摆脱或真正减轻这种悲愤,心情看似平静而悲痛哀婉深沉,如同痛哭之后,低声抽泣渐至无声一样。

柳宗元的诗

上一页  [1] [2]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