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起航教学!
当前位置:起航教学资源网范文写作总结报告活动总结水利厅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

水利厅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

12-14 18:33:17   分类:活动总结   浏览次数: 213
标签:公司庆典活动总结,拓展活动总结,企业年会活动总结,http://www.qihang56.com 水利厅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部分冬麦区发生严重干旱,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社会高度关注。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将做好抗旱工作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按照“抗大旱、保春灌、促春管、夺丰收”的要求迅速作出安排部署。国家防总、水利部根据抗旱需要,相继启动了Ⅲ级、Ⅱ级抗旱应急响应,并首次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多次发出紧急通知,联合有关部委和旱区各省进行会商分析,商财政部下达了3.5亿元中央特大抗旱补助费,派出了2位部级领导和多位局级领导干部带队的9个抗旱工作组,以及8个抗旱专家组赶赴重旱区指导抗旱工作,全力以赴组织和支持受旱地区开展抗旱保春灌工作。同时,国家防总、水利部加强水利工程科学调度,增加抗旱水源,自1月6日以来,河南累计引黄水量5.7亿立方米,山东累计引黄水量8.5亿立方米,小浪底水库累计下泄水量25.2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旱情,为夺取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突出实践特色,学习实践活动成效显著
    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扣实践深化学习,通过学习推动实践,把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索贯穿于全过程,取得了明显实效。
    第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调研和大讨论,思想深处受到很大触动,理论认识有了新的提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越来越深。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大家对科学发展观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实践依据、坚实的群众基础,有了更深的理解。大家纷纷表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只有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才能真正学懂弄通并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二是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越来越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大家既看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绩,也看到了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对当前水利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破解难题、保障发展、改善民生、保护资源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决心全力以赴打好新一轮水利建设攻坚战,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三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氛围越来越浓。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大家自觉查找、主动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做法作风,做到思考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谋划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决策把关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考察实绩以科学发展观为尺度,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的指针、行动的指南。
    第二,推进水利科学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部党组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当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关系水利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不断丰富和完善水利发展思路。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在推进水利科学发展上形成广泛共识。突出表现在:一是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认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成功之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化了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目标方向、原则要求和重点任务,进一步增强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决心和信心。二是形成了加快发展民生水利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以人为本是一切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应有之义,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着力点,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部党组深入分析了民生水利发展存在的问题,概括提炼了民生水利的内涵和特征,强调要把民生水利的要求落实到防灾减灾、水利建设、水利管理和水利改革等各项工作之中,努力形成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使人人共享水利发展与改革成果。三是强化了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意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2月中旬,部党组在广西召开全国水资源管理工作会议,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六大目标、六条原则、六个转变、八项措施,特别是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即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按照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部党组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认真落实新增水利投资计划。重点解决157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对324座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实施199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开展江河治理、骨干枢纽、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目前,去年第四季度新增的中央水利投资(不含南水北调工程)已完成61%,在拉动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明确了“十大工程”建设任务。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骨干水利枢纽和重点水源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农村水电及电气化、行业能力等十大工程建设,大力增强洪涝干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水土资源保护能力。三是全力抗旱保春灌。去年12月下旬以来,各地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0.95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2.11亿亩次,其中浇灌冬小麦1.97亿亩次,解决了181万人、57万头大牲畜的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极大地缓解了严重旱情对我国夏粮生产的不利影响。
    第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水利问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加快涉及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设,让群众从水利发展与改革中获得更大实惠。一是民生水利工程投资大幅度增加。去年第四季度新增200亿元水利投资,优先安排50亿元用于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30亿元用于大中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安排30亿元用于粮食主产省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确定的“十大工程”,把人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作为水利建设的优先领域,基本覆盖了民生水利的各个方面。二是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步伐加快。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水利部陆续与云南、湖北、甘肃、四川、宁夏、新疆、青海等省、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合作备忘录,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民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更多地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加大中央水利资金投入,取消了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县及县以下地方配套资金。三是群众利益得到更大保护。我们把维护群众的基本需求与合法权益放在水利管理中的突出位置,切实保障群众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供水保障、用水结构调整、水利移民安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扎实开展基层水利单位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认真倾听民意,解决了一批制约基层水利部门发展和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第五,保障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快。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认真梳理出制约水利科学发展的长期矛盾,并把解决突出问题同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从制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水资源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国务院批复水利部新“三定”方案后,我们加快完成了部机关各司局的职能调整,强化了部分领域的管理职能。一些地方也加大了水利改革的力度,在强化水能资源统一管理,推进城乡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实施行政辖区内流域统一管理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二是水管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借助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重要契机,我们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河南、新疆、内蒙古、山西等进展较慢的地方加快水管体制改革进度,目前,全国“两定”测算完成率100%,分类定性完成率99%,公益性工程管理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率分别为91%和77%。同时,认真总结评估改革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三是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不断完善。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积极推广运用“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支持地方建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竞争立项制度,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逐步完善保障农田水利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建设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基层水利发展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热词搜索: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