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起航教学!
回顾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工作
12-14 18:33:17 分类:活动总结 浏览次数: 986次40多个人吧。我没去过干校。我倒是很想去休整休整。可因为我去过工厂、农村,所以把我排到了后面。而后来河南发洪水,干校就撤了。我们室参加了三期干校,前后共去了5、6人吧。所里安排收小麦等秋收活动时,倒是大家都要去。
熊:当时开批判会、写大字报是不是有任务?大家必须完成?
王:进入“824”组之后这类活动我就很少参加了。但全院大会大家必须参加(那时候全院常在首都体育馆开大会)。“文革”后期,全院大会少了。有时候来了运动,我们就派个代表写点大字报表表态。
熊:我读过当时的一些会议纪要。它们常常声称近期开展的某某运动,或抓的某项政治学习,对你们的业务工作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写这些话时大家是真诚的吗?
王:这都是官话嘛,只是说说而已。那时候政治挂帅,形式的东西多一点。在当时来讲,也未必就完全是违心的,但有点辞不达意。政治跟业务的联系其实并不紧密。
熊:您能介绍一下高层领导对这项工作的关注情况吗?
王: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对这个工作有批示,但我没听说过周恩来、聂荣臻对这个工作有批示。作为语录,我们还学习过毛泽东的“关于生命起源要研究一下”这句话。说老实话,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觉得“824”跟生命起源的关系是牵强附会的。1980年时,上海有家报纸将这项工作作为解开生命奥秘的一步来报道,我们对此很有意见。我们跟《解放日报》、《文汇报》说,这方面的通稿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写,然后你们再改,发表前交我们过目。所以很多通稿是我和上海的同志起草的。我们就怕他们弄出这种言过其实的评价出来。《人民日报》1966年12月报道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时,也称其揭开了生命的奥妙[3]。可我们科研人员是不会这么认为的。
熊:我读过你们批判“四人帮”的文章,上面提到王洪文给824工作作批示一事。该文称,哪里有成果,“四人帮”就把手伸到哪里摘桃子。[4]
王:他们是有这方面的意思。那时候“824”工作挂了一个政治招牌,不同的领导都抓这个工作。
集体的智慧
熊:听说有关单位在全合成论文的署名问题上争得比较厉害?
王:“824” 3’半分子合成的文章于1980年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署名“人工合成核酸协作组”,注解上列出参加单位名称。中科院单位排序,记得是按研究所英文字母先后排序。全合成完成后文章发表在1983年《中国科学》上,署名时列出了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协作组就名单问题讨论多次,当时我在德国进修,没有亲身参与,只听说争论比较激烈。后来院部召开会议反复协调,才确定单位次序和各研究单位人员数量、人员排序。涉及13年许多研究单位的大协作,在表现单位、个人贡献的最后文章的署名上,出现争论是必然的。
在中华世纪坛上刻有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的一些国家大事,其中有这么一条: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于1982年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生化所后连个“等”字都没有。其实这是个非常集体的工作,生化所及王德宝先生当然作出了很重要的贡献,但如果只提一个所和一个人,还是不合乎事实的。现在的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协作,越来越需要集体智慧。拿生物学来说,它越来越变成了系统科学。像研究代谢、大脑等,很多工作都不是一个科学家能完成的,而需要集成大量科学家的智慧,一步步向前推进。美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团结了世界上很多的科学家,最后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作。合成tRNAyAla也是个系统科学,不仅仅包含合成部分,还包括许多其他的研究、探索工作。材料的准备,人力的组织(哪个研究所、哪个科学家适合做什么),路线的探索,这里面不仅仅有学术问题,还有很多非学术问题,后者通过科学工作而表现出来。这项工作的完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只是几个人的贡献。
熊:这项工作完成后,得到了哪些重要奖励?
王:最重要的奖励是1984年的中国科学院一等奖和1987年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的奖金为10000元,我分到了几百块。这时候我已经到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当副局长了。王德宝先生来看我,带给我这些钱,还给了我一个奖章。
影响和评价
熊:“824”工作完成之后,相关研究者的去向如何?
王:工作结束之后,大家纷纷出国,然后各干各的。我还做tRNA,更多的改做生物技术,尤其是转基因方面的工作。
熊:那些工作更主流一点?
王:是的。能拿到较多的经费。像生化所,863计划的钱拿了几千万。细胞所的郭礼和等也都做生物技术。我做局长时,生化所所长林其谁跟我讨论过一个问题:863计划对生化所到底是好是坏?生化所本来是最有条件做基础研究的,可在863计划的引导下,他们主要做生物工程去了(他们的主力部队,尤其是年轻人,都参与863项目)。863计划也好,基因工程也好,跟踪国外工作较多,不能说没创新,但真正创新的东西很少。林其谁的话不无道理。但如果他们不拿863计划的钱,他们又从哪里去拿资助,去做什么呢?那时候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金还很少。基础研究的经费是很有限的。
熊:1986年之前,原“824”组的人在做什么?
王:一般都出国了,有很多人不再回来。王德宝先生那个组的主力郑可沁、吴仁龙都在国外未归。他们组也有回来的,接着做tRN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我也做这方面的工作。王德宝、刘望夷他们后来出了一本书——《转移核糖核酸——结构、功能与合成》。
熊:您当时去了德国,是吧?
王:1982年我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到哥廷根马普实验医学研究所F. Cramer教授实验室学习。我先学了四个月的德语,然后进实验室,跟一个美国来的博士合作,研究甲硫氨酸tRNA末端转移酶跟tRNA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为了弄清楚它跟tRNA分子的哪些片段或哪些碱基(包括稀有碱基)有识别关系,需要合成缺失某些片段的tRNA分子,然后测定其生物活性。美国博士的任务是用化学方法合成寡核苷酸小片段。此时小片段的化学合成在方法上已经相当成熟,合成效率很高(当然不同碱基难度有区别),但若超出5个核苷酸以上,产率就低了。他把路线设计好,很多工作交给实验员去做,然后自己做提纯工作。他把小片段合成好之后,交给我做酶促合成大片段。我到实验室时,他已合成了三四个小片段。我用RNA连接酶将这些小片段连接起来,产率也很高,可达到60-80%。我们的工作很顺利,合作了不到一年,就完成了论文,发表在Nucleic Acid Research(《核酸研究》)杂志上。虽然并不需要用到特别长的寡聚核苷酸链,但我们完成的合成工作也相当可观——达到了半个tRNA分子的长度。
熊:距离“824”工作的启动快40年了,现在您如何看待这项工作?
王: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824”是个很值得做的工作。因为自己得到了锻炼,学到了一些东西,并且经过努力,完成了一项重要工作。要不然,十年“文革”,你不也晃荡过去了?它对于中国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很快,生物技术方面的一些药物,包括育种、转基因方面的工作,国外出来不久,我们马上也能跟着做,这跟“824”所带起来的队伍有关系。像郭礼和、张其玖等,工作都做得很不错。生物物理所二室的很多同志后来都搞生物技术。接着的863生物技术攻关,也促进了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一直到现在,我国生物技术的跟进、发展,在发展中国还是不错的。
熊:这是“824”的长远影响啦。我国的核酸工业也是从你们这儿起步的,是吗?
王:那当然啦。根子就在“824”,它带动了全国核酸工业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 ·上一篇:神经科的用药禁忌总结
- ·下一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评论排行
活动总结 热门排行
- · 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 · 2017年采购招标中心党组中心组学习总结
- · 2017学习科学发展观讨论活动第三阶段汇
- · 2017年科学发展观总结报告
- · 2017年银行科学发展观总结
- · 农业部门2017上半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总
- · 2017年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
- · 2017年小金库自查自纠总结
- · 2017年小金库自查自纠情况总结两篇
- · 2017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
- · 2017年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阶段“回头看
- · 2017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
- · 2017年医院市场部工作总结
- · 2017年电视台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阶段“
- · 2017年大学生暑假实习总结
- · 2017年地税局税收宣传月活动总结
- · 2017年学习实践活动“回头看”总结
- · 2017年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回头看
- · 2017年民生工作半年总结
- · 顺外村2017年上半年纪检监察工作总结
- · 公共管理学院2017级新生观看革命影片活
- · 2017年县科协工作总结
- · 2017年经济工作总结和今后三年经济工作
- · 2017党委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