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_文言文大全
02-17 17:25:22 分类:文言文阅读 浏览次数: 175次这是当他行为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灭除暴秦政权愿望时,他受到了群众的拥护之故。因为如此,他的举措行为,也便能符合客观要求,能以透过形式看到本质,而处处取得主动,最后获得成功。而当他“胜利”“成功”之后,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几乎是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一片歌颂、崇拜、畏服的声音所淹没,蔽塞了他应有的理智与聪明。更因为到处屠城杀戮,他就迅速地丧失了群众的拥戴。在行动举措上,也是处处用主观臆断客观,变得十分被动而愚蠢。用《鸿门宴》上的项羽形象,来印证此点,就更为鲜明。由于项羽的“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他竟然为刘邦的一套卑词厚币所欺哄,轻轻放走了自己送上门来的强大的敌人。他经不起纷至沓来的谄言和谀语,不但容忍自己营垒内部的资敌臣僚,也不听信忠诚而有远见的策谋劝告;甚至“率直”到把敌方为自己递送情报的人随口供出。刘邦对他所讲的话和刘邦的行为,本来有许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寻,但他却完全漠视了这些。用自己的双手给自己埋下难于挽救的败亡种子。
第二点,本文说明了不自觉的资敌行为是最为可怕也最为可恨的。项羽集团的项伯,可以作为最好的说明。他的一系列资敌行为,基本上都是处于不自觉状态。但从其影响来看,应该说是存在内部的可怕的利敌现象。因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营垒并且切实帮助了敌人的严重作用。项伯凡事从封建贵族道德观念出发,以致弄得不识真正的大体。客观上协助了敌人,还不自觉。敌人用各种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觉察,还自以为处事深合“义”“礼”。这种人的思想行动最可怕。因为不只他自己不识是非,别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为怪,因之堕坏大事。
第三点,本文说明,凡事必须依靠多数人,和衷共济,步调整齐,才能成功。刘邦之所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原因是在于他善于用人,处处依靠周围的臣僚。上下团结一致、步调划一,互相辅助、互相支援,形成一个坚强的集体力量;相反地,在项羽方面,本来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样的容易,但是项羽却师心自用不纳善言。以致在如此严重的关头,扮演了颟顸失败的可悲角色,刘邦后来批判他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说明这个道理。 第四点,本文说明凡属严重事情,必须有胆有识,充分分析客观实际,依据之制定周详计划,在进行上要有严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艰难,获得胜利。
通过本文中刘邦集团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印证此点。刘帮在接到项羽要击破他的消息时,虽然显得有些慌乱,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胆有识,能细致地分析客观,进行周详的计划和严密安排的人物。《鸿门宴》雄辩地说明刘邦集团在处理这样一个严重事件时,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条有理,并且能顺理成章,因敌制胜,所有举措都是符合客观实际,从而获得最后胜利。《鸿门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节文字当中,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意义。写出来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的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人物。它不只预示着项羽个人功业的重要转折,它也是整个秦末历史变化的重要关键。
《鸿门宴》一文,它的本事虽然发生在二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鲜明的教育意义与认识价值。
【项羽本纪鉴赏】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中古时期最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最辉煌的散文著作。《项羽本纪》,是《史记》当中出色的典型的篇章。
《鸿门宴》,则为《项羽本纪》的重要而又精彩的段落。它不仅是标 志着秦末农民起义中风云人物之 一项羽的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开端;它也记载着秦末历史转折的关键性的一幕。千古以来,《鸿门宴》的故事,以它生动而又惊奇的情节特点,以它众多人物处在矛盾高峰中间的活跃面貌,一直吸引着人心,脍炙着人口;给人以深刻而又丰盈的思想教育和饱满而又崇高的艺术享受。
为了弄清楚《鸿门宴》上剑拔弩张的矛盾斗争的远因,我们有必要先对刘邦、项羽两大集团势力的发展情势稍作回顾。在所谓“秦失其政”“豪杰蜂起”的年代,刘邦和项羽同受农民起义浪潮的推激,先后蹶起东南,参加并且领导了农民大起义。最初他们同为陈涉部属,转战关东,立下战绩。秦二世三年(公元前二○七年),乃同受楚怀王封爵,一者引兵北上救赵,一者率部西行略地入秦,刘邦在剪除西进中重重阻碍之后,终得“先诸侯至霸上”,在轵道旁受“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之降。并且拒关自守,打算自王关中。而项羽呢,他在杀掉卿子冠军宋义之后,破釜沉舟,以非凡的勇猛果敢,大破秦军,解了钜鹿之围,使“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在召见诸侯将时,“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成为他的臣属。不久他又收降了章邯,击坑秦卒二千余万,西行略定秦地。真是声威赫赫,天下莫不震服了。就在此际,他却见到函谷关有兵,又闻沛公已破咸阳。他按捺不住自己胸中怒火了!于是在破关直入驻军鸿门时,一定要击破刘邦,找他算帐!
上面是在鸿门宴前,刘、项两大势力的发展大势,平心而论,从灭秦战功上来看,刘邦应该说是远远不及项羽的。尽管在攻略咸阳上他先走了一步。
《鸿门宴》一文,在《项羽本纪》中应属第五大段。但是由于它的精节首尾完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篇章来分析。依照故事情节发展来看,《鸿门宴》全文十五节(依高中课本模块一所定),可以分为三大段。即: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宴前阶级(也就是矛盾斗争的酝酿开端与上升阶段);
(二)“剑拔弩张”的宴上阶段(也就是矛盾高潮阶段);
(三)“尴尬不安”的收场阶段(也就是矛盾平伏阶段)。
现在让我们逐段简括地分析一下它所蕴寓的基本内容以及人物形象。
第一大段包含六个小节。即:
①总叙刘项双方情势及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决心击溃刘邦;
②范增说项羽急击刘邦免贻后患;
③项伯私见张良报信;
④张良以项伯 语具告刘邦并密商对策;
⑤刘邦厚托项伯向项羽说情;
⑥项伯说服项羽不击刘邦。
文章一开始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实际是刘邦攻破咸阳进入秦宫见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之后,就打算“止宫休舍”了。只是因为樊哙、张良劝谏,他才“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可见在如何独吞农民起义胜利果实上,刘邦这一军事集团,一开始就是具有深谋熟虑,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刘邦接受“鲰生”建议而守关拒内,这是因他自恃持有怀王信约,自认为是名正言顺;但对于项羽这样一个强大敌手,还是怵惮三分,想到如何虚委与蛇待机行事未敢率然与之抗衡的。文在叙述曹无伤密告项羽以刘邦的野心,项羽获信大怒后,紧接着简括明白地指出双方实力情况。项羽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兵十万号称二十万。数量既大悬殊,质量上也是刘远逊项。他们相距的空间又是这样逼窄,相去仅止四十里。这真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一般说来,刘邦这个集团的内部关系是比较严紧的。“左司马”的官也不算小了。但是当曹无伤听到项羽大怒刘邦之后,他竟然敢于派人密告,以预约封赏。这里是既说明曹无伤的为人,也在说明楚汉两方的悬殊形势。在曹无伤以为自己的封赏是指日可期;在项羽,也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豪语不禁冲口而出。这里项羽的大怒,完全有客观根据。并非什么由于单纯的粗暴和狂傲。刘邦先既派兵拒关,已足使他恼火;这里的“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的情报内容,又无一不和他的称霸雄心、复仇宿志和贪婪欲求相抵触。刘邦的实力如何,在项羽心中也是了如指掌,满不在乎。从他简短果决的话语当中,使我们仿佛亲见当时他那种雷霆万钧“喑呜叱咤”的英风豪气。
第二节,范增用刘邦行为的变化和封建迷信,进一步说服项羽,令其“急击勿失”,这就进一步把矛盾推向高涨。素来极其贪财好色的市井无赖出身的刘邦,入关以来,却一反常态,变得“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分明是刘邦为了争取更大更多的政治赌本(更大的政权,更多的财货美女 ),而一时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 一种手段,自然瞒不过老练多谋的范增耳目。望气“为龙虎”“成五采”之说,在今天看,固然是一文不值的虚妄之谈,但在秦末乱世,五行谶纬之说盛行的社会,当然深足悚人听闻,何况是听者又是一个具有称霸天下的野心的项羽。
相关热词搜索:
评论排行
文言文阅读 热门排行
- · 泰伯篇第八 _文言文大全
- · 告子章句下 _文言文大全
- · 第四章_文言文大全
- · 谋攻第三_文言文大全
- · 吉验篇第九_文言文大全
- ·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_文言文大全
- · 举贤第十_文言文大全
- · 鬼谷子 揣篇第七_文言文大全
- · 凡例_文言文大全
- · 煮箦_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阅读更新
- · 腾猿_文言文大全
- · 蒙鸠 _文言文大全
- · 敧器_文言文大全
- · 夸父 _文言文大全
- · 虞氏_文言文大全
- · 煮箦_文言文大全
- · 加盐_文言文大全
- · 梓庆削木为鐻_文言文大全
- · 宋元君与神龟_文言文大全
- · 郑师文学鼓琴_文言文大全
- · 齐桓公好服紫_文言文大全
- · 齐桓公设庭燎_文言文大全